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千变万化,不少医生诊治起来“战战兢兢、如临大敌”,为了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及相关疾病的认识、筛查、诊治水平,4月14-1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及相关疾病学术会议”在南京成功召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为本次会议开幕致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学组组长、贵黔国际总医院时立新教授主持开幕式。时立新教授介绍,本次会议围绕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特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副主任委员李小英教授,以及薛耀明教授、苏青教授、李红教授等40余位国内糖尿病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大会精心筹划,围绕着周围神经病变、小纤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脑病、认知功能障碍、脑小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男性性功能障碍、胃轻瘫等临床热点、难点话题展开讨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宴。
症状奇奇怪怪 诊治明明白白
人的神经遍布全身,神经损伤喜欢玩“变脸”游戏,呈现出五花八门的“面孔”,临床医生经常遇到令人困惑的奇怪症状,在本次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就带来一例罕见的胰岛素神经炎诊治案例。胰岛素神经炎是一种由快速控糖所诱发的罕见医源性小纤维神经病。苏青教授诊治的患者是一名胰岛素治疗2周后出现手足麻木、严重疼痛等症状的中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双侧正中神经、右尺神经、双腓神经、双腓肠神经损害。考虑患者病程短,治疗前无四肢感觉异常及疼痛,在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很快出现四肢疼痛,不能用痛性DPN解释,综合Gibbons 和Freeman建议的诊断标准,最终诊断为胰岛素神经炎,给予神经营养和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抗神经痛药物等综合治疗,10天后疼痛症状好转出院,2 个月后停药,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益明教授围绕着糖尿病神经病变(DPN)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标志物及筛查、诊断检测、预防和治疗等方面分享了2022年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治进展。最新研究发现一些预防/治疗潜在新靶点新手段如DHA/HMGB1抑制剂,研究显示一些治疗新手段治疗DPN有效如SCS,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模型促进DPN精准治疗可能是未来研究热点方向之一,DPN的基因治疗和细胞移植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可能也是未来治疗研究的热点方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薛耀明教授着重聚焦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治策略。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病的重要原因,早期及综合评估防治是预防DFU和截肢的关键,减压治疗是神经性足溃疡的重要治疗措施,科学的运动干预可改善DPN患者的平衡能力。
湖南省人民医院张弛教授汇报了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综合管理经验。现有证据表明糖尿病和肥胖是影响冠状病毒感染临床严重程度的重要危险因素,最新研究支持胰岛素作为糖尿病和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病受试者持续使用的首选药物。对于肾功能恶化的住院患者,应重新考虑或停止使用 SGLT2 抑制剂和艾塞那肽,也可能需要减少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的剂量或停止使用。张教授建议,通过使用可穿戴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以及糖尿病患者与其医疗保健提供者之间的定期沟通,持续不断地以创新性方式提供糖尿病护理。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王维敏教授分享了小纤维神经病变(SFN)诊断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考。SFN病因复杂,病程隐匿,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疾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及误诊。在诊断方面,皮肤活检计算IENFD是SFN诊断的金标准,但定量感觉测试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同时亦为SFN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上可广泛开展。王教授呼吁探索新的检查手段,以早期发现并诊断SFN,进行临床干预,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建萍教授报告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新进展。近年来多个国内外研究显示,氧化应激、炎症、非编码RNA、神经组织损伤标志物与DSP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与DSPN相关,高SOD酶活性的钒酸铈纳米酶未来可能成为一种很好的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疾病的药物。最新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SPN相关,新版糖尿病神经病变共识推荐的巴曲酶具有降解纤维蛋白原,改善高凝、高黏状态和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麻木、冷感等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总的来说,DSPN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仍需要继续深入探索更多的生物标志物,完善更多的治疗手段,如基因和再生医学,靶向性的研发新的药物,为DSPN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合并病多难治 神经损伤作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吴静教授介绍了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目前,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AD患病率4.8%,目前约有600万的AD患者,其中糖尿病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最新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炎症、氧化应激、自噬、突触功能障碍、脑-肠轴等参与了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功能磁共振、PET分子影像、基因检测的应用可以更精确的诊断认知功能障碍。二甲双胍、GLP-1RA、DPP-4i、SGLT2-i等降糖药物可在临床和动物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林夏鸿教授围绕着糖尿病脑血流调节和脑小血管病(CSVD)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糖尿病引起脑血流自主调节受损,导致CSVD的发生发展。糖尿病CSVD诊断主要依据神经心理评估和MRI影像学改变。糖尿病CSVD的评估手段、治疗策略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雨薇教授强调应重视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管理。目前,我国NAFLD患病率高,临床关注度不够,NAFLD与2型糖尿病、中心性肥胖之间密切相关,NAFLD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正常体重NAFLD与肥胖NAFLD有共性和不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鹿斌教授解读了糖尿病合并男性性功能障碍诊疗共识的亮点。共识建议成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筛查性功能障碍,首次筛查时机为糖尿病确诊时,之后每年筛查。PDE-5i是性功能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初步研究显示该类药物联合依帕司他显著提高勃起功能及质量,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碍。鹿教授认为,未来需要形成全方位、全周期治疗模式,强调多学科协作、多方法联合治疗,同时要坚持开发如干细胞治疗等新型的治疗手段,并呼吁制定有效的防控争吵和体系为糖尿病合并男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带来福音。
北京协和医院许岭翎教授分享了糖尿病胃轻瘫的筛查与诊断临床进展。糖尿病胃轻瘫发病率不低,如防治不及时,临床上可能出现不良结局。糖尿病胃轻瘫症状无特异性,需要有较高灵敏度的筛查问卷,来评估糖尿病胃轻瘫的高危患者。各项诊断手段各有利弊,选择何种方法要结合现有医疗条件,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和综合考虑。许教授呼吁,加强早期筛查和诊断意识,提倡将筛查问卷用于早期筛查,关口前移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以便及早发现胃轻瘫可疑患者,从而尽早地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围绕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及相关疾病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进行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以研究汇报、病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展现从基础到临床、从前沿到实践的最新成果和经验,以此不断推进我国糖尿病神经并发症诊治、管理和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所有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大餐”。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学组